1.记者在与十位收货人交流之后发现,他们十分希望看到有更方便、更快速的方式查看货物在各个停泊点的停靠起运是否正常。
2.每年因异常情况带来的仓储浪费、紧急空运甚至生产中断、违约赔偿而造成的损失可能超过所有正常费用的70%,而这些额外费用大多由货主买单了。
3.“黑匣子”式客户服务对货主和收货人是不公平的,他们每天都像是在通过一个没有扶手的天桥。
在移动互联网的迅速发展之下,全球购行业随之升级,通过一台块小小的手机或电脑屏幕买到东南亚、美国、欧洲的产品只需要简单动动手指就搞定。在这过程中,从出库到收获,消费者都能轻易地得获取货物的最新动态。
如此全程可视化的消费习惯在国际快递行业已经养成,而同样的转变也正发生在海运物流行业当中。数字化和智能化的到来,让海运物流的收货人也迫切地盼望着能够实时查询和管理货物运输的工具。
而在这样的期待下,究竟怎样的智能化工具能够满足收货人最真切的需求?漫长的海运物流过程中,如何才能完全掌握所有的异常情况?锌刻度记者在一批收货人的口中,听到了答案。
01.货主、收货人感同身受的35天“定时炸弹”
“作为货主,我发给客户的货物自报关之后就没有消息了,负责的货代会告知我们海船预配是哪天的,大概什么时间到目的港,但是海船是否按时离港按时到港这期间就再无消息了。”
四川慧恒贸易有限公司的产品总监肖丹看了看电脑屏幕对记者说:“2018年4月份,上海到美东港口爆仓,我发出的货物被船公司临时安排到BUSAN中转,在BUSAN足足等了14天才转运出去,至于转运这个通知都是货物在BUSAN卸船一周之后船公司才告知货运代理的,而我的货代我自己也没有查询到。”
肖丹继续说:“我真的是被害惨了,本来海运费只要3300美元,由于这14天的晚到,我空运了20吨,空运费花了68000美元,68000美元我都可以发21个集装箱海运,够支付3个月的海运费了。即便如此,客户还是不满意,减少了一半的采购量并取消了我们独家供应的资质,当然也告知我们以后他们发货不能再用这家代理了。”
中转港的问题一直困扰着许多外贸人,长江水运发达,为了节省运费,很多长江沿岸的进出口企业大抵选用江船将货物运到上海口岸转海船出口,这就出现了转运的问题。
首先船运的准点率低,江船的晚到会导致错过海船开航时间而改配到下一班船(一般船公司同一航线一周一班船),另外上海港作为国内吞吐量最大的港口,船公司爆仓甩柜也时有发生,并且一旦甩柜,支线的货物是他们首先要考虑的。
大多数船公司会在原船离港之后再告知货代或者压根不告知,负责任的货运代理会隔几个小时/1天查询一下船公司的配载情况,但是由于数据的延后更新加之货代/货主工作量大时常未及时查询,所以也不一定能够及时发现,当货代发现的时候船舶已经离港或者船公司/码头/海关已经截单,回天无力。
而第三国的中转就更加棘手了,长期以来,货代和货主都没有一个便捷的渠道查询到中转港的转运情况。
首先船公司不会主动告知是否转运完成,其次在船公司网站上这部分数据更新较为迟缓,有的船公司甚至根本就没有数据可查。对于某些陆运发达的国家(例如美国),货物卸船之后还得转运火车,还需要当地货代操作转运,更是信息查无可查。
相比之下,收货人显然比货主更加被动,需要通过更多的环节、关系才能获取到货物物流信息。
事实上,记者在与十位收货人交流之后发现,他们十分希望看到有更方便、更快速的方式查看货物在各个停泊点的停靠起运是否正常。
例如国内加工企业在国外采购的原材料安排生产,但是货物受天气影响长时间滞留在G港,但是没有人告知收货人信息。
“被动的等待已经带来了太多的麻烦,等到35天需要用原料的时候才发现货物无法到达,买方的采购订单已经接了,其他原料也就位了,如果不及时出货满足不了客户的交期我们将面临赔偿,更严重的是客户的流失。”收货人申昱冬向记者表达了自己的无奈。
“如果我们提前了解货物会晚到,我们可以提前做出反应:是更改目的港提前卸货,通过汽/铁运等方式运抵工厂缩短运输时间;或是通过适量的空运弥补货物耽误这几天的用量;或者权衡之后发现库存够用可以继续等待货物到达,而不是等待35天需要货物生产的时候才发现没有到货再手忙脚乱地采取措施,到那时你会体会到即使空运你都嫌慢。”
“有时候缺乏在途信息也造成了我们仓储费用的提升,例如本该每周到2个柜子的货物,由于延迟/提前一次到了6个柜子,我们只有另外再租库房。” 申昱冬说。
甩货预警可帮助货主及时处理解决问题
02.在途跟踪系统=24小时服务的管家
中转港跟踪的不及时加之在途35天的信息缺失,带给收货人与货主的困扰已经不言而喻,进出口货物的在途无人关注的情况已经成为货代行业的通病。
在过去的6个月,箱看看通过大数据对中国出口货物的异常情况进行了监测,发现异常发生率达到了53.8%。在这当中,37.3%的情况属于少于7天的延误,但由于海运物流行业延误现象严重,大多数货主已经被迫形成“延误属于正常现象”的思维。而剩下的16.5%就是超过7天的严重延迟,这部分很多与甩货、落配、中转延误等有关。
一边是货代们“不可抗力和无能为力”,一边是错过挽救的黄金时间后带来的巨大损失,收货人和货主明明身处产业链中重要位置,却因为一直没能得到合格的服务而四处擦屁股和左右为难。
据行业内统计,每年因为这些异常带来的仓储浪费、紧急空运甚至生产中断、违约赔偿而造成的损失可能超过所有正常费用的70%,也就是说外贸企业在信息不对称的物流仓储成本的浪费上是非常惊人的,而这些额外费用大多因为“不可抗力”由货主买单了。
然而,这样的情况并非不能改善。“异常判断实质上是对异常的提前预判,数据显示,异常预判可有效避免35%~45%的异常发生,对外贸企业的进出口业务有着重要的作用。”箱看看创始人王奕铭告诉锌刻度记者。
以箱看看的实时查询系统为例,目前智能化工具已经能够带来诸多便利,能够改善过去行业中的一些通病了。通过系统每半小时查询一次集装箱状态,并在预判到集装箱异常可能发生或者已经发生半小时内发送预警,收货人和货主都可以立马采取措施和船公司协调,问题被解决的概率将会大幅提升。
回忆起过往遇到过的无数棘手问题,王奕铭感叹道:“货运代理靠人工是没有办法做到每半小时就跟踪一次的,负责任一点的也就是两天跟踪一次,所谓的不可抗力说白了就是逃避责任的说辞。”
更重要的是,如今智能化工具操作起来其实已经很便捷了,只要事先将需要查询货物的提单号添加至提单管理,之后便可以随时查看货物所处位置,及时解决异常情况。
即便是没有时间随时查看,系统也会24小时捕捉信息,在关键节点出现异常时自动向邮箱、微信推送信息。
“我们对比了55家船公司,236个港口,截取了2万多单外贸出口数据为样本,并通过Tensorflow的分析和判断,研发出这套系统。”作为曾经的一名货主,王奕铭非常清楚没有及时跟踪的订单会面临着多少麻烦。
同样,智能化工具在面对到港后滞留这类情况时能够产生的帮助更是显而易见,例如未及时提箱会产生的码头堆存费和集装箱滞箱费是一笔高昂的费用,但确实完全可以通过及时处理而避免的。
事实上,海运物流行业对于智能化变革的需求已经尤为明显,8月13日在上海举办的“2019物流精英汇•资源共享打造物流生态圈”主题论坛上,5G、数字化、大数据、信息之战等新兴技术就是大家探讨最多的话题。
货主信息化的需求已经让“以不变应万变”的时代成为过去,例如箱看看这样物流行业中首批拥抱智能化、数字化的互联网公司,已经在为货主提供专业的在途信息查询和管理服务上开辟出了新纪元。
在途跟踪系统为行业人员带来诸多便利
“海运物流从业人员的工作思维和方法必须与时俱进。”
——重庆市国际货运代理协会副秘书长蒋啸冰
随着国际货代物流开始发生变革,线上跨境电子商务贸易,线下“一带一路”通道贸易越发繁荣,行业巨头的科技意识也在不断觉醒。
在集装箱船舶大型化、信息化(网上订舱)、国际物流电商平台、冷藏集装箱管理、无人港、区块链技术应用等多个领域都开始大步朝着智能化进程迈进。
重庆市国际货运代理协会副秘书长蒋啸冰向记者表示:“在行业进行大变革的当下,政府职能、产业结构、市场格局、营商环境、新兴技术和组织形态是国际货代行业所有参与者正在面临的六大变化,优胜劣汰、适者生存是客观的商业逻辑,从业人员的工作思维和方法必须与时俱进。”
蒋啸冰认为,集装箱货物的在途跟踪问题就是一个十分具体而简单的例子,这个问题长期困扰广大客户和货代从业人员。
尽管目前智能化技术变革正在悄然地改变着海运物流行业发展,但要全面、动态掌握从国内港口开始直至国外目的港卸船与最终交付的所有环节及过程,始终是这个行业面临的一个难题。
据有关专家介绍,要解决这个物流过程透明化问题,技术与数据整合只是一个方面,更重要的是,即使有了国际集装箱在途跟踪这类智能化效率工具,虽然有提高管理效率和服务品质的价值,但在货代行业推行应用还是会面临一些小小的挑战。
造成这种无法完全顺利推进的原因很复杂,其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国际货代业务服务链条很长,环节很多,时间空间跨度大,传统货代企业习惯于“黑匣子”式客户服务,视集装箱在途信息为“商业机密”,或者编织关于货物在途信息的“善意谎言”,生怕这类真实的物流过程信息泄露给客户带来系列“后遗症”。
因此,一旦客户最终知道了集装箱货物在途状况实情,特别是出现了延滞、事故等负面情形,部分货代企业往往会以“不可抗力”作为理由,这样的做法实际上对自身及客户均有不利。
客观而言,“黑匣子”式客户服务对货主和收货人是不公平的,他们每天都像是在通过一个没有扶手的天桥。
他们需要一个公正的客观的第三方在途数据来源来验证他们的货代是否在说谎,从而可以未雨绸缪,避免产生额外费用,降低不必要的成本。
更重要的一点是,在国际物流不断深入智能化发展的大背景下,行业中的各环节从业人员或主动或被动地都在面临着相应改变,一种全球化、智能化与透明化的服务业态正在悄然形成,无论是货主还是收货人也将不断提出更高的要求,国际海运物流行业正在面临一轮新的洗牌。